第8周_個人題

請各位同學查詢老師所給予你的問題, 並請附上
→附上資料網址
→30字的心得
(朱)1.何謂環境賀爾蒙?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謹)2.使用節能燈泡是福?是禍?
(培)3.動物糞便如何轉化成新能源?
(童)4.毒奶事件主角:三聚氰胺,請找出關於他的小檔案。
(沂)5.有科學家認為老化並非因為氧化,其原因為何?
(緯)6.消除污染物的新法寶。這種常用的增白劑可以用來淨化空氣!
(石)7.何謂奈米?奈米在生活上的應用如何?(孝)8.航海新科技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俐)9.請說明美國研究關於使用殺蟲劑對兩棲動物數量減少之影響為何?
(潔)10.「綠色汽油」的未來趨勢為何? [再次提醒:請勿進入信箱、部落格/禁止以貼圖或找尋影音作為藉口/一旦發現直接請你離開電腦教室。]
(翎)11.蟑螂實驗改變加州政府對同性戀的看法。白蟻社會令人嘖嘖稱奇。蜜蜂以不同舞姿傳遞消息。幹細胞研究從昆蟲身上開始。大自然的奧妙,盡在昆蟲世界中。 請找尋上述內容的相關文章。
(芸)12.發電的方法有哪些呢?越多越好!試試看!

(請找老師檢查你的文章,若通過可進入人文國中小的推薦網站連結。若上其他網站請與老師溝通。)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W4_生物相關新聞

本次課程將介紹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動、植物相關科技資訊, 並請學生試著找尋相關聯結並做集結成個人資料庫。

本週課堂將請同學完成下列3項目標:
1.蒐集到的相關網址回應於此篇。
2.生物相關發展新聞每人2篇。
2.請貼上網址並附心得1篇以上(25字以上)。

教師心得:
本次上課只有一節課時間,大家也是第一次蒐集相關生物新聞,同學報告整體而言都很棒。不過有些同學沒有附上網址,是較美中不足之處!

勇吉拉表現良好(報告兩篇,心得一篇)
小仲表現良好(報告數篇,心得一篇)
美乃滋表現良好(報告兩篇,心得一篇)
肥妞表現良好(報告兩篇,心得一篇)

報告繳交形式請同學閱讀文章後節選重要內容,並附上心得網址,格式則請同學參考本篇美乃滋、肥妞的報告!

2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勇吉拉:
草魚是一種重要的養殖淡水魚種,1991年,日人從草魚膽汁中分離出有毒成分,確定是鯉醇硫酸鹽,分子量是 532。
傳說中,各種動物像是牛、羊、豬、禽、兔、蛇、蛙、鱉、魚等的膽,都有清熱、止咳、化痰、去濕、抑菌等的藥效,其中,熊膽更是名貴的中藥。尤其在中國傳統醫學典籍中,例如西元 1578 年明朝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就記載著各種魚膽無毒,具有不同的療效。因此,民間也流傳著吞食草魚膽、鯉魚膽、蛇膽、雞膽等,可以達到明目、解毒等滋補養生的效果。但是在臨床上,卻不乏民眾食用動物膽以後,發生中毒,最後導致腎衰竭或肝病變的案例。  

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膽汁中的膽醇鹽或膽酸鹽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議國人應該避免食用動物膽汁。學者曾經利用大白鼠進行研究,發現民間流傳的「蛇膽補肝」、「雞膽補眼」和「魚膽明目保肝」的做法,在食用劑量還沒達到明目保肝功能時,毒性作用就已經先出現了。這些毒性作用會造成肝和腎功能的受損,甚至衰竭而死亡。

此外,研究發現草魚膽對補肝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在明目的功效方面,也發現草魚膽並不會增加維生素A的合成。反倒是在餵食大白鼠草魚膽和蛇膽時,增加餵食劑量會產生蓄積性的毒理作用,進而引發肝腎功能的病變。

坊間經常可以見到賣蛇小販,標榜可以現殺取膽,像是臺北華西街的蛇肉店,一顆毒蛇的膽要賣 3 千元,無毒蛇的膽一顆也要 1 千元。回顧歷史,臺北的榮民總醫院曾經報告數件食用蛇膽而造成腎衰竭死亡的案例。在早期,臺灣也有食用草魚膽中毒的偶發案例。

現在,國人出國旅遊的風氣日盛,在越南、柬埔寨、泰國和大陸也都有現殺蛇膽,一顆只要新臺幣 1 百到 2 百元。有些人一次就吞服 5 顆蛇膽,在當地就因為吞服蛇膽中毒而需立即掛急診。因此,對於喜歡吃補的國人來說,應該重新審視傳統養生法中「動物膽具明目解毒」的正確性,因為「補過頭,反而造成毒」。

根據數十年來臨床醫學對魚膽藥理作用的研究,以及動物實驗的結果,某些魚類的膽汁雖然有輕度鎮咳、袪痰和短暫的降壓作用,如果劑量增大,降壓的作用或許也可以維持久些,但是與其他的藥物比較,魚膽治病的療效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況且膽汁有毒,它的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相當接近,過量吞服反而會引起人體的肝、腎、胃腸等病變。

在這篇文章中,會介紹歷年來的相關文獻資料,以及我們的研究成果,並用吞服魚膽中毒和分析熊膽汁和魚膽汁成分的結果,說明動物膽汁的毒和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同時,也要提醒一般社會大眾,不要再迷信「吞服動物類膽汁具有明目、清熱、止咳平喘等治病療效」的傳言。更要特別注意的是,吞食草魚和鯉魚的膽汁容易造成腎衰竭而導致死亡。

吞服魚膽中毒的案例
  
關於臺灣地區吞服草魚膽中毒的案例,早在 1976 年臺大醫院就已經提出相關的病例報告,有 5 位民眾因為生食草魚膽而導致急性腎衰竭。在這個事件以後,每年幾乎都有偶發性的案例出現,但是衛生單位並沒有正式的中毒案例與死亡的統計報告。

讓我們用發生在 1997 年 8 月高雄地區的草魚膽中毒事件來加以說明。這位中毒的患者是當時年約 60 歲的女性,她在中毒事件發生時的 20 多年前,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而產生眼肌病變。她從那時候一直受到複視的困擾,因為聽說草魚膽可以明目,因此把草魚膽泡在米酒中服用。

她在服用草魚膽後的當天下午,就開始出現噁心、嘔吐、下痢、腹痛等腸胃道的症狀。接著,病人的尿液明顯減少,且到無尿的狀態。患者的臨床症狀包括無尿、嚴重噁心、嘔吐、頭痛、呼吸困難等,生理學的檢查發現有包括貧血、黃疸、肺水腫等主要的症狀,抽血檢查也發現有明顯的腎功能異常。其中,腎功能的一項生化指標--尿素氮,竟然高達 80 mg/dl 以上,正常值應該小於 15。此外,她的肝功能也明顯異常。

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醫生診斷她是急性腎衰竭,伴隨有肝毒性的傷害,立刻對她實施緊急血液透析治療。病人經過 10 天的住院治療以後,腎功能及肝功能逐漸改善。住院 3 周以後,她的情況穩定,不需要繼續洗腎,最後順利出院。

根據統計,中國在 1964 ~ 1999 年的 35 年間,魚膽中毒的報告患者累計達到 451 例。未報導的中毒人數,應該比這個數字高出許多。在這些報告的病例中,死亡有 83 例,占了 18%。

近年來,中國的魚膽中毒事件,在動物天然毒的中毒案例中,中毒人數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僅次於河魨中毒,居第二位。中毒的發生地區,主要在東南及南方各省有吞服魚膽治病習慣的地方,例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吞服魚膽治病的習俗,甚至也流傳到泰國、韓國和日本。在日本的宮城縣,也曾經發生魚膽中毒的案例。

食用魚膽中毒的症狀

食用魚膽中毒主要是指魚的膽汁毒素嚴重損傷食用者的肝和腎,造成肝臟變性壞死、腎小管損害、集合管阻塞、腎小球過濾率減少和尿流排出受阻。在短時間內,便會導致肝和腎功能衰竭、細胞受損、腦水腫嚴重、心肌損害,而出現心血管與神經系統病變。魚膽中毒的病情通常會急遽惡化,最後導致死亡。魚膽中毒的病情發展快、變化大,嚴重中毒者在醫療條件較差的地區,死亡率甚至可以高達 30% 以上。

成人一次吞服過量的魚膽,例如魚重 1.75 ~ 2.0 公斤以上的魚膽一個,或者魚重 0.5 公斤左右的魚膽 4 ~ 5 個,就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一般來說,魚膽中毒的潛伏期比較短,最短的可以在半小時內就發病。大多數的病例是在 5 ~ 12 小時內發病,產生各種病變,很少有拖延到 14 小時以上才發病的。

在臨床上,食用草魚和鯉魚膽汁所引起的中毒症狀如下所述。

胃腸道症狀發生率占 95% 以上。它的特點是在中毒早期會出現嘔吐、腹痛和腹瀉。腹痛以上腹部為主,嘔吐頻繁,腹瀉呈稀水或糊狀。

肝臟症狀發生率占 60% 以上。在食後的 1 ~ 3 天出現,有黃疸、肝腫大及觸痛,嚴重者有腹水、肝昏迷等現象。

泌尿系統症狀占 43% 左右。病人會出現蛋白尿及紅血球尿,中毒嚴重的會引起無尿及急性腎功能衰竭。中毒的症狀會先經過 1 ~ 2 周每日尿量不足 400 毫升的的少尿期,再來會有一周左右的多尿期,血壓增高,全身浮腫。中毒嚴重的也會有每日尿量不足 100 毫升的閉尿現象。病人會因此罹患尿毒症、肺水腫等而死亡。

造血系統症狀占 20% 左右。嚴重的會併發急性溶血,引起便血、嘔吐及皮膚出血點,甚至休克,多數患者也伴有血紅蛋白尿。

神經系統症狀占 20% 以上。中毒表現出來的症狀,有頭痛、嗜睡及四肢發麻。中毒嚴重時,患者也會有抽搐、昏迷、眼球震顫等症狀。

實驗室檢查發現嚴重溶血時,患者會出現血紅蛋白尿呈現陽性的定性反應。中毒性肝炎發生時,膽紅素的濃度增加,代表肝功能的一種酵素--天門冬氨酸轉氨酶的活性增加到大於 100 單位以上。如果發生腎衰竭的情況,非蛋白氮會持續升高,二氧化碳的結合力下降。

草魚膽中的致毒成分

早期的學者曾經做了一系列有關草魚膽汁成分的研究報告,指出草魚膽汁的成分和哺乳類動物的膽汁成分有相當大的差別。哺乳類的膽汁以膽酸鹽為主,草魚卻以膽醇為主。1991 年,日本東京大學的野口博士等人從草魚膽汁中分離出有毒成分,確定是鯉醇硫酸鹽,分子量是 532。

在 2001 年,筆者從草魚膽中純化出鯉醇和鯉醇硫酸鹽,並且分別餵食老鼠草魚膽汁、鯉醇和鯉醇硫酸鹽。草魚膽汁和鯉醇所造成的毒性都比鯉醇硫酸鹽的小,因此推測鯉醇硫酸鹽是草魚膽汁的主要致毒成分。這個毒素具有熱安定性,不容易被乙醇破壞。因此,草魚膽不論生吞、熟食或酒泡過吞服,毒素都不會喪失或減弱,都會引起中毒。

魚膽中毒治療的方式

一旦魚膽中毒,患者部分器官會受損,其中又以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最顯著。由於病情發展快、變化大,會危及生命,目前尚無特殊療法,一般都是採用下列方法對症治療。

排毒:這是重要的急救措施之一,必須儘早進行,一般採用催吐、洗胃、灌腸及服用活性碳吸附方法進行排毒。

護肝:使用葡萄糖及適當的電解質液促進解毒和增加營養來保護肝臟,但是液體量必須加以控制,以免增加心臟和腎臟負荷。

輸血:有嚴重血紅蛋白尿及貧血病例時,適當的輸血會有良好的效果。

腎功能衰竭的處理:病人搶救成功的關鍵,在於正確處理急性腎功能衰竭,以度過危險期,等待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再生。這個症狀在早期時,由於吐瀉常造成失水,但是輸入過多的電解質液也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寡尿或無尿時,電解質液的輸入應特別慎重,寧少勿多,嚴格控制電解質的液量,以防發生心臟衰竭及腦水腫。適當使用利尿劑,像是利尿酸、甘露醇、山梨醇、口服甘油等來利尿。

在症狀出現早期,如經上述藥物治療仍然無尿,宜及時採用結腸、腹膜或人工腎透析治療,來幫助腎機能的恢復。大多數的病人以這種方法治療,都是可以挽救的。

草魚是主要中毒魚種

魚膽中毒的主要魚種是草魚、鯉魚或同屬這一類鯉科的魚類,其中以草魚膽酸鹽發生食物中毒的案例最多。草魚學名是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英文名是 grass carp,俗名是鯇。這種魚種屬於鯉科,體形延長,略側扁,體背部呈草綠色帶黃色,腹部是銀白色。成魚體長可達 2 公尺,一般的草魚在 40 ~ 70 公分左右。

草魚分布在東亞地區的淡水域中。臺灣從桃園至屏東,都盛行淡水養殖草魚,是臺灣養殖的重要淡水魚種。牠是草食性魚類,幼魚時以浮游植物及嫩草為主食,15 公分以上的草魚則攝食各種草類。因此,牠也可以做為淡水湖沼及河川的除草用魚。草魚味美而體大,是臺灣食用的重要魚種,民間也流傳著吃草魚膽會補眼的說法,因而有食用草魚膽而引起急性腎衰竭的食物中毒事件。另外,草魚的養殖環境不良時,會有草魚肉土腥味的問題存在。

熊膽的生理活性物質

熊膽藥材是熊科動物的黑熊、棕熊及馬來熊的乾燥膽。熊膽呈囊狀,上部狹細而皺縮,下部膨大,長 10 ~ 20 公分,寬 5 ~ 10 公分。熊膽表面灰褐色、黑褐色或暗棕色,常常有褶,囊皮具纖維性。膽板纖維碎片在顯微鏡下呈現淺黃色,表面黏附有金黃色膽仁。纖維以成束或單個存在,長而粗,平直,上下端粗細比較均勻。

乾燥膽囊仁呈現不規則的塊狀或硬膏狀,氣清香微腥,味苦回甜,有鑽舌感。熊膽粉末呈金黃色、黃棕色或黃綠色,形狀是不規則的塊狀物。天然的熊膽粉末的表面,大多具有細密肌理或顆粒狀物。它的邊緣凹凸不平,厚薄不等,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觀,有光澤。

中藥使用熊膽製品已經有 3 千年的歷史,熊膽汁中具有療效的成分是熊去氧膽酸,熊膽的膽汁酸中也是以熊去氧膽酸的含量比較多。熊去氧膽酸是一種治療膽結石的合法藥物,現在大多以合成的方法來製造。它原本用在利膽作用上,對於肝臟的血流量也有增加的作用。因為也具有改善肝臟的功能,所以在慢性肝炎的治療上也常見到熊去氧膽酸成分。

傳統上,熊被獵殺後,再取得膽囊作藥。然而,從 1980 年代以來,開始從活熊抽取熊膽汁。先以手術切開熊的腹部,以便把軟管插入牠的膽囊。起初有許多小型熊場,後來熊場工業開始整合,熊場數量因而減少,但囚熊的數量卻增加了。在 1998 年,中國有 247 個熊場,一共囚禁了 7,002 隻熊。熊膽的主要來源是黑熊、棕熊及馬來熊,然而牠們都是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所列瀕臨絕種的品項。

在 1995 年,行政院衛生署針對臺灣地區市售熊膽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真正的熊膽可以由熊去氧膽酸牛磺鹽的特殊成分來確認。當時,調查得知國內熊膽的庫存量約有 325 公斤,而且市售熊膽中,經過檢測真正的熊膽只占 66.7%(18/27),其餘都是以牛膽、豬膽為代用品。

《本草綱目》中提到熊膽可以「退熱、清心、平肝」,過去常用來治療肝炎和膽囊炎。不過抽取熊膽汁必須把熊剖腹,從熊內臟中抽取,或者是從熊體內以一引管取膽汁,這樣子的做法非常不人道。另外,也由於熊被列為保育動物,國內已經禁止這種藥材進口。

為了尋找替代藥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鄭振鴻院長研究以豬膽取代熊膽,搭配常用來改善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狀的「小柴胡湯」,治療效果一樣好,而且價格不到熊膽的十分之一。

鄭振鴻醫師把病患區分為 4 組,第一組服用小柴胡湯加熊膽,第二組服用小柴胡湯加豬膽,第三組只服用小柴胡湯,第四組則是辨症論治,用龍膽瀉肝湯等處方,一天服藥 4 次。共有 65 位慢性病毒性肝炎、肝功能異常 6 個月以上的患者,在完整服藥 3 個月以後,發現 4 組的治療方式都可以改善肝功能,使解毒酵素活性下降。不過,以小柴胡湯加豬膽和辨症論治的兩組效果比較好。

不要食用動物膽

在傳說中,有治病補身功能的各種「動物膽」中,草魚膽和鯉魚膽不能吃,蛇膽也不可以亂吃。根據臺北榮總毒物中心的統計資料,在 1997 ~ 1999 年間,有 5 件吞食蛇膽中毒的案例。其中的 4 人死亡,1 人經過洗腎 6 次後得以存活,雖然可以保住生命,但是肝功能已經受損。一般來說,蛇膽在服用 7 ~ 16 顆以後,會引起食用者的猛爆性肝炎,造成肝和腎衰竭,導致食用者死亡。以往雖然也有民眾服用蛇膽而未中毒的情形,且這 4 名死亡的民眾可能是服用過量的蛇膽所致,但除了草魚膽外,蛇膽也應嚴禁食用。

另外,這些年來已陸續發現鯉科魚類,如草魚、青魚、鰱、鳙、鯪、鯽等的魚膽都有毒。這些魚類都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品種,各地都有分布,產量大,肉味美,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是十分普遍的食用魚種。許多人都不會想到牠的膽汁有毒,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吞食魚膽中毒的病例一再發生,影響民眾的健康。普及草魚膽有毒的知識,並教育民眾不要吞食草魚膽或蛇膽乃是首要工作。其次發現中毒患者應即時送醫院治療,以免拖延時間,耽誤病情,必要時必須通報當地衛生機關,並進行膽汁中毒的調查及研究工作,以提高中毒的治癒率和加強日後的預防工作。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1月,421期,54 ~ 59頁(pdf檔)
(若您未安裝Acrobat Reader 中文版4.0,請至 下載)

提到...

農業上,使用基因改造的種子,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上的影響無法預測,而且可能導致災難發生,生態學家對此已經關心多時。沒有人真的知道,混合這些突變種和野生種,會對我們環境有什麼長期影嚮,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新植物,同時可能會對原生種子血統造成傷害,而人類和動物吃這些作物的長期影嚮,則是未知。

  上星期等待針灸治療時,在醫生的候診室中,我拾起一本「今日中國」雜誌,第一次認識到中國的太空種子計劃。我並不知道,在過去10年,中國已經把種子送上了距地表400公里的高空中,讓其接受來自外太空的高能輻射。美國把「太空」定義為距地表80公里以上的高空。



地球的稻類植物。

  利用氣球和人造衛星的方式,已經處理了好幾噸重的種子,並回到地球種植。

  新華社報導,這些被輻射照過的蔬菜種子,種植在7萬公頃的土地上。其它資料估計,種植太空種子的土地,可能超過42萬公頃。去年,另外有24萬3千公頃的土地種植了太空稻。

  奧地利的國際原子能總署報導,在1997年,有140萬公頃的突變稻被種植。



中國使用可回收太空艙,如圖所示,來送種子進太空去接受輻射線照射。(照片:CCP提供)

  小麥、稻米、胡椒、西瓜、蕃茄、蘿蔔、青椒、玉米、大麥等,超過30種不同的草本植物和混合物,和三百種以上其它常見的穀類,已經被中國給送上了太空接受基因突變.

  「今日中國」雜誌在1999年5月報導,廣西農業大學聲稱,被送進過太空的稻子比正常的種子多生產20至30個百分比。大學研究員並聲稱新產品口感較好。也有人說,飛過太空的哈密瓜種子比正常種子長出來的瓜,來的大和甜。

  在北京附近的大興鄉,大家所知的太空胡椒,報告指出,它可以重到350至500克,且維他命C含量較多。中國報刊報導,這些胡椒種子較正常種子的產量多出了三十個百分比。



美國生物工程番茄
(照片:美國農業部提供)

  其中一種經太空突變的番茄品種,能夠製造重量超過800克的蕃茄。

  中國十二多億人口,需要更多的太空種子來處理食物短缺的問題。一個超過1萬公頃的苗圃,已經在建造當中,以提供優良的種子到太空去接受輻射。

  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李經國(音譯)表示,食用太空種子的農產品,對人類應該是安全的,他強調,與一般在實驗室中、靠引進其它種類的基因來改造的作物不同,太空作物是靠自己基因的突變。

  我不覺得這種說法令人放心,這些作物對人類、動物、或是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還缺乏長期研究。

  美國也在作太空種子的實驗。1984年,「長期曝曬設備」被發射進入太空,於1990年回收。在此次任務當中,番茄種子接受太空輻射後,被分送至各個學校去實驗,然後和地球番茄做對照。



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種子太空船.(照片:太空總署提供)

  美國也種植了數百萬英畝的基因改造作物,而消費者和環境組織,對抗此種作物的擴散,已經好幾年了。由許多實例得知,基因改造作物會導致嚴重生態問題。(Misinterpreted, here "many examples" means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not the mutated seeds from the space.)

  一份1997年的研究,蘇格蘭的科學家發現,用吃基因改造馬鈴薯的蚜蟲養的瓢蟲,和用吃正常馬鈴薯的蚜蟲相比,產的蛋較少,壽命也減少一半。

  另一個基因改造的油菜籽植物(芸苔屬)對蜜蜂影響的研究發現,基因工程對這類植物花蜜和花粉的化學組成起了微妙的變化。發現蜜蜂搜尋糧食的模式有所改變,而且死亡率大量的增加。油菜籽是用來榨油的種子。

  跟才開始起步的訂製動物養殖和人類複製比較起來,成長中的太空種子也許不算嚴重。不幸地,人類的歷史充滿著因熱衷使用科技去超越自然,結局悲慘的例證。DDT和其它有毒殺蟲劑的使用,至今日仍在摧毀物種撒利多邁德胺原是用來減輕害喜症狀的,卻造成胎兒畸形,是兩個科技發展錯誤的例子。



基因突變的玉米
(照片:美國農業部提供)

  難以計數的例子,昔日被認為安全,後來發現對人類和其後代是致命的。幾乎每天都有政府單位或其它機構,會發佈新的報告說,過去某些物質、食物、化學品或其它產品的使用太早,對今日成人和小孩造成傷害,畸型和死亡。

  長期的研究,周全的測試、和防患未然的常識,在我們只滿足於快速成果的貪婪世界裏,看來已被遺忘。

  大部份企業的心目中,社會大眾不過是他們的試驗對象,那些心亂如麻的受害人親屬所提出的違法致死的民事訴訟,每年只要花幾百萬元就可解決。

  也許,將來會證明太空種子對環境和我們的健康是有益的。不幸的,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因只有少數人對尋找真正答案有所興趣。你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但是我們的後代子孫可能得經歷痛苦來發現事實。

  未來有多少代子孫,將為我們的潦草馬虎而付出代價?

匿名 提到...

 美國科學家所發現的蘇力菌毒素,可說是目前擁有最廣大市場的抗蟲生物製劑,能夠在田間噴灑,也用於培育抗蟲害的轉殖玉米及大豆。然而也由於多年來的大量施灑,慢慢地出現了對蘇力菌毒素具抵抗性的害蟲。因此,臺灣的陳慶三教授便在這樣研究課題下,試著以臺灣本土種源做為材料,篩選出新的抗蟲基因,他從抗豆象綠豆品系中篩選出一種的防禦素,稱為VrCRP。防禦素是一種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中,一般認為這類蛋白質是生物對抗病原菌時的一道重要防線。陳教授的研究室篩選出來的綠豆防禦素VrCRP除了能夠殺死細菌及真菌等病原菌外,亦能夠強烈抑制綠豆的重要害蟲-豆象幼蟲的發育,而使其無法發育為成蟲。

匿名 提到...

蛇:
http://tw.youtube.com/watch?v=7mTb7LYj7KE&eurl=http://www.conceptlab.com/roachbot/ ------影片網址
http://blog.xuite.net/peggy19063/cockroach/18329878 ----新聞--蟑螂可製藥~~~!?
心得:今天看了一些東東,看了很不順眼..........也超噁的...不過還蠻好玩的~~

匿名 提到...

美乃滋:
1.自有文明以來,世界各民族各自發展出一套草藥學,它與人類文明同時存在並與時俱進。由於缺乏現代科學驗證,在西方醫學崛起後,這些先人留下的傳統草藥醫學逐漸式微。西方醫學以現代科學角度研究人體,對天然藥物進行分析並合成許多新的化合物,針對每一種疾病找出治療藥品及療程。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7&popsc_aid=138&page=3

2.苦瓜是東方蔬菜,對於具有特殊機能性新品種的功能性基因的研究,以及高品質栽培技術的研發,一直在進行中。苦瓜中的藥用成分極可能用在預防醫學上,以天然藥材取代化學藥物,來減少文明病用藥產生的副作用。

目前由於保健功效逐漸被證實,陸續開發製造出各式苦瓜保健產品,如苦瓜粉、苦瓜膠囊、即飲式高機能性苦瓜飲料、苦瓜濃縮汁等,讓不能接受苦瓜之苦的消費者也能享用。此外,在東南亞苦瓜的葉子用來煮汁治療皮膚病,並製成美容保養產品,因此在皮膚保養美容上的應用極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發方向。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7&popsc_aid=136&page=4
3.心得:
原來草藥和苦瓜對人體有很多益處,例如:苦瓜可以美容,草藥可以滋養身體.所以大家要多吃蔬菜和草藥.

匿名 提到...

菜頭:
我今天會回家找4篇新聞(關於探索生物的奧妙)

匿名 提到...

肥妞:
乳酸菌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是指利用醣類,如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等,生長並生成乳酸的細菌總稱。早期釀造的泡菜、醋、味噌、酸酪乳與乾酪,以及最近市面上常見的養樂多、活性發酵乳、優格、優酪乳等,都是這類細菌的傑作。乳酸菌和人類生活飲食息息相關,且由來已久,一般人都認為它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因此乳酸菌也被全球公認為食品級的安全物質(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乳酸菌的功用

幫助消化:乳酸菌被稱為「腸內清道夫」,主要的功用是幫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暢通。尤其菌體分泌的多種酵素,如脂肪分解酵素、蛋白質分解酵素、澱粉分解酵素等,都可加速食物分解與維生素合成。

改善乳糖不耐症:乳酸菌可以把乳糖消化成乳酸,讓乳糖不耐症和消化不良等腹瀉、腹痛問題得以解決。

增加免疫力:在腸道中產生抗菌物質,並誘發免疫細胞活性,增強體內免疫力。同時可改善過敏蛋白質的抗原性,降低過敏反應的程度。

穩定腸道菌相:乳酸菌可以降低腸道內的酸鹼值,維持正常細菌叢的生態,並與致病菌競爭生存空間,可附著在腸道上皮細胞上形成屏蔽作用。

預防腸癌:能抑制糞便中 β−尿甘酸化酶的活性,降低化學毒物引起大腸癌的風險。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7&popsc_aid=92&page=5
心得:
乳酸菌是個對人體有益處的微生物,我們可以在很多東西上發現乳酸菌,所以乳酸菌是個好東西.

匿名 提到...

跟大家講一下,小仲是我!


水獺

匿名 提到...

我覺ㄉ 那些農夫太貪小便宜ㄌ 他們都不ㄓ到這會害到自己ㄇ 笨~

匿名 提到...

牡丹謂之花王,其乾燥根皮可入藥。
中醫藥的歷史發展

早在西元六世紀前後,中醫學已傳至日本、朝鮮。七世紀初,日本天皇見中醫學先進,就派遣學者到中國學習,隨後把日本化的中醫學稱為東洋醫學、皇漢醫學、漢方醫學,中醫學成了日本的國醫,中醫學家在日本被尊為「醫藥始祖」。至於朝鮮則把朝鮮化的中醫學稱為鄉醫學、東醫學。

西元七世紀玄奘赴印度取經,中國藥物學、針灸學、脈學與延年益壽學也跟著傳入印度,被譽為「神州上藥」。中醫藥學傳入阿拉伯後,曾被譽為「伊兒汗的中國寶藏」。西元十世紀,中醫藥由阿拉伯再傳到歐洲,被譽為「天國醫藥」與「天國針術」。當時西方人用來做為保健與臨床治療的中藥已有五十多種,特別是人蔘、大黃、肉桂、川芎及茯苓。

關於中草藥的起源, 1973 年從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有許多關於醫藥方面的典籍。根據考證,這些都是漢文帝十二年下葬的,但各書的編撰時間最早的可能成書於春秋時期,最晚的則是戰國末年至秦漢之際的作品,這批文物是截至目前為止已知最早的醫學文獻,它們的出土對研究西漢以前醫藥學的發展具有極高價值。

其中《五十二病方》是「馬王堆」出土醫書中內容最豐富的一冊,這本書出土時本無書名,因其目錄列有 52 種病名,且在這些病名之後有「凡五十二」字樣,所以整理者就把它命名為《五十二病方》,是現存最古老的一部醫藥方書。書中很多藥物的功效和適應症,都與後世醫藥文獻和臨床實驗吻合,書中還記載了有關藥物的採集、收藏方法,反映了西漢以前藥物學的發展。

到了東漢末年,中國第一部藥典《神農本草經》誕生,據信是後漢時期魏國名醫張機、華陀所著,原書已佚,現有的各版本是經明清以後的學者考訂、整理而成。本書共記載藥物 365 種,它把漢代以前用藥經驗和藥物學知識做了系統而全面的整理,不僅為中草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更完備地記載了藥學的基本理論。

《神農本草經》共三卷,書中收載藥物 365 種,其中藥用植物 252 種,藥用動物 67 種,藥用礦物 46 種,並根據藥物性能和功效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 120 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 120 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藥 125 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這是中草藥運用史上最早出現的藥物分類法。

及至魏晉南北朝,第一部記載炮製技術的專書《雷公炮炙論》出現。書中詳細敘述各種藥物只要經過適宜的炮炙,可以減輕毒性並提高療效,進而發展出對藥物的加工修治技術。

到了唐代,由唐高宗下令英國公李責與蘇敬等 22 人主持編撰了《新修本草》,全書共 20 卷,收載中國和外國輸入藥物達 850 種,是中國第一部中草藥官方公定書。宋開寶 6 ~ 7 年由劉翰、馬志等人編撰《開寶本草》;宋嘉祐年間由掌禹錫、林億等人撰寫了《嘉祐本草》;尤以宋徽宗大觀二年由唐慎微等人主持編撰了《證類本草》最具代表性。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更把藥物納入飲食中,而發展出中草藥的飲食療法。

至於明代,則是中草藥發展史上集大成的時期,大藥學家李時珍對明代以前本草著作做了全面性的整理,並吸收了大量的民間藥與外來藥的菁華,撰寫了舉世公認最偉大的藥學巨作《本草綱目》。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成書於明萬曆六年,全書共 52 卷,收載藥物 1,892 種。他廢除古老的上、中、下品分類法,而把藥物以金、木、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服器、虫、鱗、介、禽獸、人體附著物等,分成 16 部門、16 類,且對每味藥物詳盡闡述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方劑配伍等。

之後,清代的趙學敏對民間藥做了廣泛搜集和整理,於西元 1765 年刊行《本草綱目拾遺》。到了嘉慶年間,吳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收集並描繪了一千七百餘種植物品次,是 19 世紀中草藥發展史上最權威的巨作。

近年來,中國大陸除了在其國家藥典中把中藥列入第一部之外,並於西元 1999 年出版了《中華本草》,共收載 8,980 個中草藥品項。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為防偽劣中藥材流布於市面,並達成中藥材品質一致性、療效確實性及用藥安全性的目標,首先對單味藥材訂定法定規範,使中藥材品質能具備現代藥材應有的基本規格。針對每一藥材的名稱,定其學名、註其基原、性狀、鑑別、雜質檢查、含量測定、貯藏用法、用途分類、用量及注意事項,於 2004 年出版《中華中藥典》,正文收載 200 品目、附錄收載中藥基準方 200 方,俾發揮臨床療效,保障用藥安全。

匿名 提到...

萍蓁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8&popsc_aid=38&page=1

心得:原來以前人類有做過蟑啷的實驗,但科學家沒有寫出後來有沒有生出卵。

後來政府規定說同性戀是犯法的。我覺得,他的實驗不完整,因為實驗尚未結束。

匿名 提到...

蜻蜓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8/16/15ikb.html
心得:法律專家表示,氣候變遷使得北極附近冰層融化,或許有必要制定一套新法規約束新興的北極工業活動,如船運和原油探勘等。


他們表示,現行法令管轄範圍從漁獲量到製藥公司的生物前景等已經不適合極地地區,尤其是北極,當地目前夏季海冰量已經接近2007年的歷史低點。


唉~

匿名 提到...

今日看的文章,沒什麼心得,只是有個問題,就是什麼是蘇利菌毒素。

匿名 提到...

To黑豆冰:
你可以去試著當做下週你的主題,繼續蒐集,等你發掘蘇利菌毒素特別的地方...

匿名 提到...

To蜻蜓:
蒐集新聞讓你發現有趣的事物,讓你大開眼界,不要讓煩悶阻擋你的吸收動力!

匿名 提到...

菜頭:
~認識解決濫用農藥的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的4篇新聞)

☆★☆★☆★☆★☆★☆★☆★☆★☆★☆★

21世紀是不需要農藥的時代
100%的純天然,又是最尖端的生物工程技術的結晶,它不僅在農作物、畜牧上,甚至我們人類也可利用它!它是振興綠色農業的劃時代綠色產品,真的粉神奇。
從「有沒有農藥」談起
「蔬菜水果有沒有農藥?」這是我們天天關心的一句話。雖然上市的蔬果都是要經過檢驗,但檢驗方法,充其量只是一種抽樣。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與昆蟲,共同分享人類辛苦耕種出來的糧食?過去人們嘗試過多種方法,雖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現代人們認爲,使用有毒的化學殺蟲劑似乎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使用有毒農藥剛開始效果好象還令人滿意,可是漸漸地出現了兩種後遺症。第一,人們吃了那些遺留在穀物中的有毒殺蟲劑後,産生了一些以往沒出現過的慢性病例。第二,以往懼怕有毒化學殺蟲劑的昆蟲,不管殺蟲劑毒性多強,也漸漸地對毒藥産生抗體,並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雖然有人說「如果你我仍然堅持購買外型碩大,外表美觀的農產品的話,還希望免於農藥之害,無異於緣木求魚。」但事實上「吉園圃」限量農藥,「有機蔬果」標榜無農藥的生產方式,讓我們渴求「蔬果沒有農藥」帶來了一線希望,但我們不時仍發現不肖業者魚目混珠,偷偷將農藥參入使用。因此,除了加強教育外,我們的工作是率先改變自己的購買習慣,我絕不買有毒產品!並且全面強力監督生產者落實無農藥的生產方式,還給我們一個「無毒世界」。

匿名 提到...

菜頭:
你曾經受到蟑螂的困擾嗎?北京有多少人曾受到蟑螂的困擾?全世界呢?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它們無處不在。被咬壞的食品和小粒的糞便都是證明它們存在的依據。

  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發明了一種機器蟑螂,這種機器蟑螂能夠模仿蟑螂的舉止,將這種害蟲從習慣藏身的暗處吸引到明處。此舉也證明了利用機器與生物達成交流,甚至達成合作是可能的。這項新發明近期被刊登在《科學》雜志上。

  蟑螂很難被消滅乾淨,因為這種害蟲腿腳非常靈活,很容易逃脫。除此之外,它們的求生之道還有:令人恐怖的繁殖力及在白天時隱匿在黑暗的藏身角落之中。

  但是這種習性似乎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蟑螂群體的團體性決定造成的一種舉止行為,而這種團體性決定過程近日被科學家所掌握。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一個成功的試驗掌握了這一規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智能系統機器人技術研究所Roland Siegwart帶領的科研小組完成了這一發明。Siegwart說:『要想讓蟑螂團體接受我們的機器人,它必須達到蟑螂的基本要求。蟑螂機器人要與真蟑螂一樣地活動並能繞過障礙,比如說其他蟑螂。』

  科研小組的假蟑螂可效仿得惟妙惟肖,雖然它的外形與蟑螂迥異,但是這似乎毫不影響它對『同類』的吸引力,因為它與它們『臭味相投』。小機器人被一種毛氈紙包裹,這種紙上沾滿有蟑螂味道的『香精』。

  這種機器蟑螂遵循兩個重要的『生活之道』,一方面像真蟑螂一樣總是尋找同伴,另一方面與蟑螂截然不同的是,它們更傾向於在亮處活動。

  科研人員在一個圓形的籠子中布置了『現場』,並用紅色的紙圍成兩個黑暗的角落,經過3個小時的觀察,結果果然不出所料,73%的蟑螂聚集在暗處。

  而當4只機器蟑螂加入之後,情況起了變化,只有39%的蟑螂依然躲在暗處,大部分則被機器蟑螂吸引來到了亮處。

  換句話說,在少數機器蟑螂的影響下,能使大多數蟑螂改變生物習性。同時說明機器蟑螂比真蟑螂更具『說服力』。

  令科研人員感到驕傲的是,機器蟑螂既沒有承擔蟑螂首領的職責也未擔當誘餌的角色,而只是作為蟑螂中共同決定的一分子被安插進去而已。這意味著在機器和生物之間找到了合作的可能。

  科研小組還將繼續探索視覺和聽覺上的關聯,並將嘗試找到將這一方法運用到脊椎動物身上的可能性。但是在人類身上的嘗試目前還沒有計劃。

  

匿名 提到...

菜頭: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找有關於生物科治的相關資料. 一開始我不知道該找些什麼資料,整節課都找不到我喜歡的動植物的資料,所以到了最後我還是必須在家裡完成它.
最後我找到了我喜歡的資料『蟑螂』,我覺得『蟑螂』可以在地球生活哪麼久,一定有超橋繁殖力,人類又特別討厭這種蟲蟲,所以人類會想辦法把這種蟲蟲消滅掉,人類就會使用蟑螂的生物科技來消滅它.
(所以生物科技的資料就會更好找了!)

匿名 提到...

To菜頭:
很高興妳的堅持,讓妳達成本次作業,我很高興妳提到妳找到妳所喜歡的生物,也看到你鎖定目標找了生物科技相關報告!很有趣,我看了妳的報告後,發現下禮拜有些事要和你們說,記得提醒我喔!最後,我很高興!你們全都交了作業!!!

匿名 提到...

洛夫洛克在他的知名著作中所提到的「蓋亞,大地之母」理論說明地球是活的,而地球上所有的氣候、地理環境及溫度均是高度控制的現象,各種物理化學環境在極小的變動範圍內,使生物不致因過寒或過熱而無法生存,這個超穩定的環境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參與創造的,洛夫洛克把它稱為大地之母,也就是說地球參與了生物的演化,伴隨生物一起改變整個地球;生物礦化則是指礦物質在生物體內逐漸形成礦物的過程,也是高度有序的過程,此現象在各種生物體內廣泛進行著,如矽藻、貝殼、牡蠣、珍珠、骨骼及牙齒等,這些是生物所必需的而且是高度控制的形成,整個過程由很多生物分子高度參與並操控;除此之外,尚有脫序的所謂病態礦化如人類的膽結石、尿路結石及骨質疏鬆(註一)等,這些過程深深影響生物體的健康與對惡劣環境的抵抗能力,相信生物體本身也參與了其形成的過程,透過生物分子的參與調控礦物質堆積的秩序,了解此過程可以幫忙了解人類的一些生理和疾病現象,進而發展出控制的能力以治病。

匿名 提到...

水獺補充
尿路結石自遠古就已經開始危害人類了,最早的證據是數千年前木乃伊身內的膀胱結石,到現在此病並沒有因為文明的發展而減少,反而有漸漸增加的趨勢,在工業化的國家中其每年盛行率約為全人口的2%到3%,發生率約在男性為10%,女性為5%(註二),如果沒有積極的預防和治療其第一年的復發率為10%,五年為35%,十年則超過50%,在台灣,結石病的發生率根則超過了全人口的10%。

尿路結石是一個多因子的疾病,舉凡遺傳、感染、氣候、飲食、地理環境和種族因素都曾經被認為與其有關,甚至是異物移入也可能是致病的因素;在種族方面的研究發現,美洲原住民、黑人及以色列人都是相對發生率比較低的民族,而相對之下比較低溫環境的亞洲人和白種人則是發生率比較高的族群,飲食習慣的改變只是更改了結石發生部位而已,對於發生率則沒有影響。最常見的結石是草酸鈣(calcium oxalate CaC2O4)所形成的晶體,其他還有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尿酸(uric acid)和胱氨酸(cystine)等(圖一、二、三及四);過去的研究忽略了生物本身會參與這個過程,所以在預防與治療上產生了一些迷思,有待用生物礦化的理論來探討

匿名 提到...

水獺
老師 我不ㄓ到人體腎結石算不算ㄟ 不過總比沒貼好ㄅ
平常 聽到新聞ㄋ 報紙ㄌ還有大人們說ㄉ那些尿道結石 總覺ㄉ噁和奇怪
原來是因為遺傳 感染 氣候 飲食 地理環境和種族因素的關係 而且在台灣 結石病的發生率根則超過了全人口的10%ㄟ
真驚人 下偶一跳 以後一定要多注意衛生寒飲食習慣ㄉ~

匿名 提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22/17/19wer.html

節能減碳創意賽 太陽能變速腳踏車受矚目 

節能減碳是現代國際趨勢,中央大學就舉辦創意競賽,吸引來自125所大專院校參加,有人發明太陽能散熱器,可以讓在大太陽底下的車子自動降溫,也有人發明太陽能自動變速腳踏車,可以隨著騎車快慢,自動變速。


小小一台腳踏車,後面裝上了太陽能板,可變成有智慧的喔,因為利用太陽能和腳踏車運轉時產生能量,搭配上速度辨識儀,當車速變快或變慢時,就會自動變檔,就像開自排車一樣輕鬆。


建國科大組長陳茂林:「上坡比較慢,比較辛苦,所以感應到你速度變慢,就會自動變速。


還有像是在車頂擺上一塊太陽能板,利用熱能轉換成電能的原理,啟動車內散熱系統,讓您的愛車在烈日下不用發動就可以自動散熱,平均30分鐘車內溫度降低10度。


南台科大副教授張烔堡:「車子停在烈日下曝曬,裡面會很高溫,它可以自動啟動車內送風機,引進外氣,把裡面悶熱空氣趕走。」


還有像是電動車充電,每次都得要花上3小時,但是這台快速充電器利用物理原理只要10分鐘,就可把電動車充到7成飽。中央大學準電子博士楊銘基:「充到70%,大約10分鐘以內,就可以上路,所以整整縮短了兩個小時以上。」


來自全台125所大專院校發揮創意,除了有機會拿到6萬元獎金,未來更有可能能讓自己產品上市,帶來無限希望。(新聞來源:東森新聞黃啟洞、龍宗緯)